大禹治水为啥三过家门而不入?考古发现解开疑惑,与现实差距很大
-
不说一个王朝的更迭,即便是一个和平的国度,一旦涉及到至尊权力,都不会真的风平浪静的,一定暗潮涌动,甚至有到明面的杀戮,比如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就杀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以及弟弟李元吉。在满清康熙时期九子夺嫡,那权力的争夺,在皇权之下,更是充满刀光剑影。
这些权力的过度方式还是在讲究世袭制的情况下,要是按照有能者居之的道理,那么权力的争夺更是可怕。然而,细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世袭制的前面,权力的过度方式讲究的是禅让制。历史上的三皇五帝时期,尧把王位禅让给了舜,而舜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又把王位禅让给了禹,到大禹的时候,他的儿子夏启才开启了世袭制。
那么,那个时候的民风如此淳朴、人心如此简单吗?毕竟权力这个东西,后世有无数人为了争它而丧命,因为权力的诱惑太大了。为何早期的人们就如此看不上权力呢?还讲究的是有能者居之。
但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韩非就说过:“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尧舜根本就不是主动的禅让,甚至大禹的王位得来还跟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密切关系。
上古时期,自然灾害频发,而人类尚且还在部落和国家雏形时期,加之手段不发达,因此躲避灾害的能力比较弱。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面对灾害的时候,都不是退缩的性格,而是迎难而上解决问题。
所以在今天陶寺遗址的这个地方,上古时期居住着一个小城部落,部落首领是舜。舜见自己的子民忍受洪灾而十分难过,于是派出鲧来治水。鲧此前没有治过水,因此治水的方式就比较落后,他采用的是修河堤堵的方式。
但是洪水的力量太大了,鲧修建好了河堤,水一来很快就会被冲垮,治了十年,水患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舜觉得鲧十分无能,就将其杀了,然后让他的儿子大禹来治理水患。大禹吸取了此前父亲的教训,不再用堵的方式,而是采用疏通的方式,因此水患得到了有效治理。
不过,他这水患治理却用了整整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在水灾泛滥的地方不停奔波,曾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因为繁忙为民而没有回去过。因此就有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舍家为国精神,并被编撰成故事,一代又一代的流传。
但对着陶寺遗址的被发现,大禹治水三不入家门的故事有了新的论断。考古学家们在考察陶寺遗址时,发现这个地方有很多早期的手工艺品,比如各种陶器,但是这里的很多东西存在着大量人为破坏的痕迹。
那时候的舜部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部落,因此不可能有外力战争,只可能是内部的冲突。而历史并没有留下其他的人物,只有大禹,所以考古学家们推测可能大禹跟舜发生过战争冲突,冲突产生的原因自然是权力了。
而大禹之所以能够跟舜这种王产生冲突只能是他的实力很强,而让他实力增强的事情自然是治水。因为治水就是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自然就会有很高的声望了,而他之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积攒声望。
当他得到了民心的时候,自然就有跟舜叫板的实力了,所以才有韩非子说的“禹逼舜”。这么看来,历史上的禅让也不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那么简单,名为禅让,实为逼位。而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染,名为天下与民生,实为夺权。
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大禹治水故事,都是体现他舍家为国的胸怀,因此十分佩服他这样的精神,然而经过考古资料推测,历史上的大禹可能并不想我们现在所学习的那样大义,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可能隐藏着其他的目的,毕竟大禹即便是夏朝时期的人,但也是人,是人就有个人的劣根性,因此他对权力可能也不是无欲无求的。
当然,历史上不喜欢权力的人也不是没有,不过细细盘点之后,会发现屈指可数。毕竟历来的文化理念都是男子当奋斗,实现“治国平天下”目标,比如张载之类的儒学家代表说的都是“为万世开太平”,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走上权力之路。所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可能也是在铺排自己的路。当然,这只是考古学家的猜测,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资料,让关于大禹的这段历史能够更加清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https://www.top168.com/news/show-236014.htm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