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处的当前位置是:首页 > 民协园地 > 民教沙龙
如何遏制“超级中学”扩张冲动
作者:国才    来源:东北某高校讲师、衡水中学2000届高三毕业生    日期:2015-08-11 17:04:48    浏览:225

 编者按
    据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日前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为应对省内“超级中学”跨市招生,在中考前提前组织考试录取学生,并要求被录取的学生不得参加中考。据了解,与辛集市类似,受“超级中学”影响,目前河北省邢台、保定等多地高中生源外流严重,已成为生源大战“重灾区”。报道同时透露,今年该省一所“超级中学”高一年级计划招录60个班。
    “超级中学”、“超大班额”明显违反国家对办学规模的明确规定。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超级中学”逆势强力扩张的动因到底是什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又当如何作为?
名校盲目扩张不等于优质资源扩大
    行政部门及社会不制造、不炒作、不鼓吹所谓“应试教育”英雄,才是遏制中小学名校规模盲目扩张、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釜底抽薪之举。
    ■谢春风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名校规模膨胀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名校的规模及势力范围正处于快速扩张中。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名校的规模越大,势力范围越广,话语权越强,教育优质资源就增加了,教育质量就提高了,教育公平就实现了。但是,公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社会教育供给之间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对极少数中小学名校尤其是“超级中学”的盲目追捧、价值错位和责任缺失,正是导致上述矛盾不断加剧的重要诱因。
    当前,在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时,应该对巨型学校及其与之相关的教育集团组建潮、普通学校兼并热、名校办分校泛滥、“高中城”不断涌现等问题,保持起码理性、必要警惕。
    不可否认,学校规模的适度扩大,会带来投资效率的改进,具有一定的教育经济价值。但学校规模如果失控,就会走向反面。名校盲目扩张无法有效解决所谓“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却容易诱发教育风险,威胁师生身心安全和长远教育利益:大幅扩张中小学名校规模,会进一步加剧学生升学择校方面的“社会博弈”程度,“巨型学校”运营将面临诸多潜在风险,小的事故就容易诱发巨大教育隐患。巨型学校建设必然诱发名校办学模式和行为的简单化,往往降低教育的整体质量,加剧我国基础教育同质化倾向,造成虚假的教育繁荣。靠规模化、企业化方式办学,违背教育规律,“一家独大”、“强者为王”又将导致教育垄断,形成固化利益集团,恶化教育生态,是对教育公平的违背,并冲撞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底线。
    归根到底,巨型学校的出现与一些地方政府的教育发展价值观片面、管理缺位,曲解“优质教育”内涵,把“优质教育资源”等同于名校资源,将升学率高的学校等同于名校,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寄托在名校规模扩张上等原因有着直接关系。
    当前,要走出巨型学校不断膨胀的误区,必须进行教育价值再造,回归教育改革的理性和伦理正当性。
    首先,需要纠正对所谓“优质教育”的错误认识。一味强化中小学名校影响力及所谓“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意味着政府在为社会提供非优质的甚至劣质的教育资源,这种错误的逻辑必然导致误读。地方政府应致力于公办教育的均衡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使所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享受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使普通学校师生分享教育成功的荣耀。
    其次,需要创新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机制,树立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刚性标准,防止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异化。“规模化”、“跨越式”、“集团式”发展不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本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敢于担当责任,研究“巨型学校”带来的问题,对巨型学校进行规模控制,甚至果断消减,有效化解潜在风险,使师生、学校管理者和社会共享安全、有序的教育氛围。
    培育特点、发展特长、形成特色、成就卓越、各美其美,才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逻辑。我们应肯定中小学名校及校长们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但切不可把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简单“转嫁”到名校的盲目扩张上。名校不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化的救世主。行政部门及社会不制造、不炒作、不鼓吹所谓“应试教育”英雄,才是遏制中小学名校规模盲目扩张、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釜底抽薪之举。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
旗帜鲜明地抵制“超级中学”
    “超级中学”取得的高考成就并不令人钦佩。以升学为人生成功的励志动员,缺乏价值内涵。
    ■杨东平
    舆论对“超级中学”的批评,常常引出一些不同的认识。比如一些来自“超级中学”的学生,他们对学校的感恩真诚而朴实,认为这样严酷的应试训练固然又苦又累,但增加了农村学生的升学机会,有何不好?也有人认为,某些“超级中学”通过半军事化管理塑造“吃苦精神、严格要求、追求卓越、追求成功”等人生态度,这本身就是在进行素质教育。然而,“超级中学”对地区教育生态和农村学生教育机会的影响究竟如何?它实行的真的是素质教育吗?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辨析。
    以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倾一方之力、用特殊政策打造一两所名校,并不困难。问题是这种将优秀教师、优秀学生集中到一两所学校的做法,破坏了地区整体的教育生态。“竖起一杆旗,倒掉一大片”,甚至由此出现“县中沦陷”现象,都证明了“超级中学”现象不科学、不可取。当前,在“超级中学”违规跨地区招生的冲击下,许多“超级中学”的临近地区已经成为生源大战的重灾区。
    事实上,“超级中学”取得的高考成就并不令人钦佩。因为通过“掐尖”招来的学生,即使在其他学校也能考上清华北大,是优秀学生成就了名校,而不是名校成就了学生。“超级中学”的“成功”凭借的不是公平竞争,而是违反政策跨地区招生、提前“掐尖”的特权。
    建在地级市和省会的超级中学,由于远离农村,教育成本更高,势必导致农村学生上学困难;众多县中的凋敝,也会导致农村学生的流失和减少。“超级中学”的出现,总体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其实不言自明。而且,它影响的还不仅仅是高中教育。山西晋中等地的实践表明,只有稳定高中才能稳定初中,一个县如果高中垮了,义务教育也稳定不住,就会出现初中阶段学生、教师的严重流失。
    众所周知,世界各国的教育现代化都在不断降低生师比,缩小班额,实行小班小校,使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我国学龄人口不断减少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有可能逐渐缩小学校规模和班额,至少应当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控制学校和班级规模。那么,为什么“超级中学”要反其道而行之,打造所谓的教育“航空母舰”?这后面其实是生意经,在营造出升学品牌之后,追求的是大规模择校、大规模复读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人们有理由发问,他们究竟是在办企业还是办学校?
    学校规模过大必然导致教育功能、教育品质的异化,校园安全成为最重要的目标,这就是巨型学校必须采取严格管束、量化管理的原因。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呈现高度军事化的特点,学生塑造的核心词是成功、卓越、坚强、效率、纪律,等等,其中固然不乏积极的因素,但整体而言,与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与生动活泼、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学校不是军营,“超级中学”也不是军校。以升学为人生成功的励志动员,是缺乏价值内涵的。
    当然,“超级中学”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不仅学生无辜,教师、校长也是无辜的。真正负有责任的是地方政府。建议有关部门将此问题作为重要突破口,督促地方政府依法办学、依法行政,旗帜鲜明地反对“超级中学”,纠正失误,促进基础教育的正常化。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高中发展也要引入优质均衡理念
    发展巨型高中既不是满足优质教育需求的唯一方式,也绝非最佳方式。
    ■柯进
    发展巨型高中既不是满足优质教育需求的唯一方式,也绝非最佳方式。超大规模高中以及超大班额,给高中教育长远发展所带来的损害是不可逆转的。笔者通过对中西部数十所高中校长的取样调查发现,85%以上的校长认为一所高中学校的规模以师生相识为最佳。也就是说,30个教学班、2000人的规模最为合适。如果超过3000人的规模,不谈教育教学管理,仅校园安全一项,学校都根本没办法预防,甚至全校性的学生活动都没办法开展。
    高中教育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现阶段以及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学校规模指导标准,对当前越来越多的超大规模巨型高中进行纠偏。优质均衡并非只能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在高中教育领域,也有必要引入优质均衡理念,发展规模适度的高中学校。这将是未来中国高中教育在兼顾效益与公平的同时实现“良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前,面对违规存在的巨型高中,有关部门应当从师生比、在校生人数、占地规模等多个方面加以约束。同时,严厉禁止利用行政手段以任何名义和借口推进中小学兼并重组,从制度设计上禁止巨型高中以建立分校、连锁学校、挂名学校等手段扩大招生,破坏一个区域内的高中教育生态。
    对于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以前瞻性思维,基于对区域内普通高中需求与供给的科学分析,明确构建高中合理布局的总体思路,通过推动区域内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市县之间、县际之间高中的错位发展、有序竞争。而要实现区域内高中多样化发展,以下三对关系必须理顺:
    一是正确处理好做大、做强和做活示范性高中的关系。“做大”是有限度和条件的,要充分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切实反映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我们不能盲目地把“做大”单纯理解为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也不能理解为简单的集团化办学,而应当是立足于质量和效益的整体跃升。“做强”示范性高中是“做大”的基础,如何“做活”示范性高中则是根本途径和方法。
    二是处理好各类示范性高中办学规模与非示范的一般性普通高中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示范性高中不能以牺牲非示范的一般性普通高中发展为代价,示范性高中发展应当充分体现引领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宗旨,而不是以挤占甚至人为压缩非示范的一般性普通高中资源、生存空间为手段和目标。只有本着示范性高中与一般性普通高中“两条腿走路”、“两个轮子同时驱动”,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缓解和解决示范性高中办学规模疯狂扩张和非示范的一般性普通高中发展滞后甚至生存难以为继的现实矛盾。
    三是在理顺发展示范性高中与一般性普通高中关系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大薄弱学校改造的力度。根据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中西部地区可以尝试通过采用依托老校优校、联合办学、分期分批改造和建设等途径,消除普通高中的薄弱学校,使本地区高中教育办学水平实现整体性的提高,从根本上缓解示范性高中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的压力。   (作者系本报记者)
【质疑“超级中学”者说】
    过去十多年,中国教育的蓬勃发展举世瞩目,但潜在的问题既广泛也深刻。在教育的各个层次,有区别的发展是必要的,也是自然的,但我们要防止过度人为“区别”、“示范”或者“拔尖”所带来的严重弊端。着名大学新生群体多样性的退化(即生源向少数“超级中学”集中)就是有关弊端的一种具体体现。当前,很有必要从招生制度改革入手,也就是从顶层设计入手,形成一种与自下而上集中化趋势对冲的力量,逐步减轻在层层升学问题上显现出来的社会性焦虑。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 李晓明
    巨型学校虽然也讲以学生为本,也讲“没有不可教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学校和教师”,还讲人的全面发展,但这都不过是一些动听的口号而已,因为巨型学校早已从规模上断绝了贯彻这些理念的可能性。在巨型学校,“多快好省”之上策无疑是标准化教学、标准化评价、标准化考试、标准化管理。人,包括学生、教职员工、学校领导者在内,都成为了现代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零部件。这也许是巨型学校为何大搞升学考试教育的真实原因。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张新平
【支持“超级中学”者说】
    “超级中学”的良好环境应该是我们目前高教育水平的集中体现,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为了所谓的公平而拉低它的水平,而不是所有学校都以“超级中学”为榜样,加把劲争取追上“超级中学”们呢?为什么现代的中国人还在“不患贫而患不均”呢?如果我们的公平只是建立在普遍的低水平上,那这种公平又有什么意义呢?   ——四川在线评论作者 周洋
    跨区域招生—生源争夺战—薄弱校的倒闭与“超级中学”的形成,这样一种自由竞争及其结果有何不当?人为的百花齐放与自然竞争下形成的统一集中,谁更违背规律?教育投入上的“不公平”是先天的不公平,还是后天逐渐形成的?关于“超级中学”的半军事化管理,哪些消息是实情,哪些被夸大了甚至被妖魔化了?哪些被误解或误读了?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又并不为过?都是谁,比如都是什么样的学生在抱怨这种管理方式?批判之前,请先回答这些问题。   ——东北某高校讲师、衡水中学2000届高三毕业生 国才